光明区科技创新局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计划20250428
光明区科技创新局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计划
发布日期:2025-04-28 浏览次数:5
2024年,光明区科技创新局认真贯彻落实区委“1+2+3+4”工作体系,按照区政府重大部署安排,敢作善为、锐意进取,充分发挥重大创新载体集聚优势,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培育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各项科技创新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2024年主要工作成效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基层党建工作全面提质增效。一是党纪学习教育扎实开展。把落实党纪学习教育各项要求与推动科技创新事业高质量发展相结合,举办党纪学习教育读书班。二是组织建设纵深推进。全年开展理论学习52次,100%满意度办结市区人大建议、政协提案70余件。三是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合成生物科技产业链党委累计开展活动42场,推动链上成员共享科研类、人才类等78项服务类资源,助力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全力集聚创新要素,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压茬推进。一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成。鹏城云脑Ⅲ机器设施可研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土建主体工程加快施工。国家超级计算机二期机器主机系统关键部件完成定型。二是高水平实验室建设稳步推进。深圳湾实验室全面落实高质量发展,光明实验室联合共建大湾区昇腾算力应用创新研究院。三是大院大所招引建设成效显著。南科大光明高等研究院启动运营,兰州大学深圳研究院揭牌入驻,中兵智能创新研究院(深圳)等重点项目加速推进。
(三)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加快构建。一是全力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企业主动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继续实施合成生物、脑科学市区联动专项。二是打造成果转化专业平台载体。揭牌设立深交所科交中心光明科学城专区,打造综合性创新平台。推动TCL华星光电等一批中小试基地获批市级认定,为科技成果提供中试熟化及应用验证支撑。三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辖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通过共建企业创新平台等方式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四是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加大企业纳统入库辅导力度,推动在库企业净新增15家,企业数量增长75%。全年科技服务业营收总额增速达14.2%。
(四)强化创新主体培育,生命科学产业规模发展壮大。一是抢占合成生物产业发展先机。新招引落地合成生物企业33家,总数达123家,总估值约400亿元,全年产值突破40亿元。二是培育壮大脑科学产业。截至目前,集聚脑科学领域企业65家,总估值超80亿元。三是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开展生物医药核心赛道研究,明确产业发展战略定位及目标。高水平运营光明生物医药创新中心,签约入孵企业13家。加大企业招引力度,落地优质企业10家,全区规上生物医药企业32家,实现总产值近100亿元。
(五)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一是加强孵化载体建设。持续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产业园”企业孵化育成链条,新认定区级孵化器9个,深港澳基地海外创新创业联络站(澳门站)揭牌成立。二是加快构建全过程科技金融支撑体系。全市首只科技创新种子基金落地光明,脑科学产业基金注册成立。三是深化科技交流合作。举办第二届国际生物科技创新与投资大会,签约落地8个重点项目。组织区内30余家科研机构、高校、创新企业、科技园区及孵化器参展第二十六届高交会,首次设置科技成果转化区。高质量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发动1178个项目报名参赛,创历年新高。四是强化科普教育能力建设。成立光明区科学技术协会,打造科技工作者之家。依托丰富科技资源,推动7家基地获批市级以上科普教育基地。
二、2025年主要工作思路
(一)以更实举措集聚高端创新资源,进一步构筑创新发展“强力磁场”。一是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创新载体。积极谋划两大算力协同联动,加快超算二期工程建设和机器研制,推动鹏城云脑Ⅲ加快建设。二是布局建设梯次分明的实验室体系。推动深圳医学科学院与深圳湾实验室一体化融合发展。支持光明实验室高水平建设大湾区昇腾算力应用创新研究院。三是加速大院大所赋能科技产业发展。推动中兵智能创新研究院(深圳)、南科大光明高等研究院、兰州大学深圳研究院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
(二)以更高效率完善成果转化体系,进一步强化创新发展“硬核支撑”。一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开展合成生物、脑科学市区联动专项,承担或参与一批市级及以上科技计划项目。二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高水平运营深交所科交中心光明科学城专区,推动新增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基地,对外提供专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三是持续引育科技成果转化专业力量。新增一批技术经纪人,支持在光明开展转移转化活动。四是培育壮大科技服务业。大力开展优质企业招引,新增一批科技服务业规上企业。
(三)以更大力度培育创新产业集群,进一步涵养创新发展“源头活水”。一是持续塑造创新策源优势。推动广东省合成生物制造中试平台建设,强化生物制造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支撑。发挥头部企业与高端研发机构协同创新效能,引导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向“研发智造”转型。二是加大重点企业引育力度。聚焦产业链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开展精准招商,全力招引生命科学产业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三是加强专业化空间建设。推动大新新美工业园、银智生命健康科技园建成投用,力争拓展一批高品质、低成本产业空间。
(四)以更高标准优化创新创业生态,进一步厚植创新发展“肥沃土壤”。一是全面优化创新孵化体系。支持建设一批特色专业孵化器,构建高效完善的创新孵化与成果转化体系。二是着力提升科技金融服务效能。深入打造种子基金、天使基金、产业基金、市场化投资基金等梯次接续的基金体系。三是积极推动科技合作与交流。聚焦“四服务”推进区科协建设,为科技工作者提供创新创业一站式服务,依托深圳科学技术馆等资源,谋划开展一批科普交流活动,全面提高公民科学素质。